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,盲人跑步团体正在活跃。 跑步团的创始人何亚军是一名全盲跑步者。 近十年来,何亚军参加全程、半程马拉松比赛70余次。 跑步改变了他的生活,他也改变了很多人,让跑步成为帮助盲人感受时代、感知社会的方式。 今天的《十年:我们都是追梦人》,我们来听听这位盲人跑步者的故事。
何亚军:大家好,我是何亚军。 在跑步之前,我从来没有想过别人会因为跑步而鼓励我。 看,这就是我们身后的长龙。 跑步已经成为我们每天的习惯。 在过去的十年里,我从190磅变成了现在的140磅。 这是最明显的。
何亚军:好霸气! 我觉得这个,我觉得这十年来,我的时间就是用这些奖牌来证明我所做的事情。 我在14岁时就完全失明了,并且是一名完全失明的跑步者。 当我22岁(2002年)来到北京时,我的目标之一实际上是学习按摩。 由于失明,生活仍然很困难。 直到34岁(2014年),我还在店里工作,每天围着床走来走去。 如果两三个月不出店,我就真的只能出店了。 我想那只能叫活着,而不叫人生。 直到2014年失明之前我从来没有跑步过。当时有顾客告诉我,盲人也可以跑步,志愿者可以帮助他们跑步。 我想,即使我们看不见,我们也可以尝试跑步。 感受一下。
何亚军:其实我们盲人也需要与自然互动。 虽然看不到,但我喜欢北京马拉松。 天安门广场上,三万人一起呐喊,三万人一起奔跑,三万人一起唱国歌,三万人一起鼓掌。 我喜欢激情和速度的快乐。
何亚军:你看,这是我最喜欢的马拉松。 2014年,我第一次挑战半程马拉松,跑了北京马拉松。 你以为我跑了8年,获得了这么多奖牌吗? 每次跑完,每一枚奖牌都充满了快乐的汗水和难忘的时光。 虽然很热很累,但你总在心里想,我看不到,我还能跑完马拉松,所以你会犒劳一下自己,对吗? 有可能别人的奖励还不如给自己的奖励。 给自己奖励是原创的,也是你内心最想要的感觉。
视障人士赵铁:虽然我看不见,但我想何亚军应该是这样的,一个伸着腿也能与马赛跑的人。
视障人士王桂芬:何亚军看不到东西也跑得这么好我们有眼光就应该向他学习。
何亚军:2016年,我受邀参加巴塞罗那马拉松。 在此之前,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出国,那是因为参加马拉松。 我带了衣服,还有最重要的东西,那就是我们的中国国旗。 我想把国旗带到巴塞罗那马拉松赛场上。 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盲人的生活状况,感到非常高兴。
何亚军:虽然我看不见,但我也得到了很多志愿者的帮助,所以我成立了这样一个帮助盲人的团体。 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帮助更多的盲人锻炼身体。 最早的时候,只要有人能带我们跑,跑得快或慢都没关系。 但现在有标准了,比如先训练再上场。 他们还得蒙住志愿者的眼睛,让另一名志愿者跟着志愿者跑几公里,然后再带领盲人。 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专业,培训内容也越来越详细。
帮助盲人跑步的志愿者张明宇:蒙眼跑步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环境。
盲人跑步志愿者邱浩润:我不知道隐形这个概念。 作为一名志愿者,你需要全心全意地走进他的世界。
盲人跑步志愿者王钦:经过这样一个过程,我感觉自己逐渐建立了对别人的信任。
盲人跑步志愿者韦芳:我们每周三、周六两次盲人跑步。 早晨,我们被星星和月亮覆盖。 一般我们出去跑步的时候,天上的星星还是很多的。
为盲人奔走的志愿者黄贤伟:我们有志愿服务精神的人越来越多,这些盲人也愿意走出家门。 我们互相帮助,互相成就,希望能一直这样奔跑下去。
盲人跑步志愿者刘学谦:我有两年左右的志愿服务经历,当时感觉很幸福。 我为什么高兴? 因为它可以帮助盲人,然后帮助他们一起锻炼,和他们一起跑5公里。
盲人跑步志愿者刘光凯:我们刚加入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。 现在每个活动都有 250 到 280 人参加。 参加总人数应超过50,000人。
何亚军:我经常想到要几万人一起跑步。 这相当于一场全程马拉松。 感觉非常震撼。
视障人士 孔健:最享受的就是当所有的毛孔都出汗的时候,感觉所有的愉悦和不适都可以释放出来。
何亚军:十年的进步确实很大。 从最早的时候起,许多盲人就很少离开家。 现在我们可以跑了。 例如,当我们去地铁时,会有工作人员为我们兑换折扣票。 兑换完折扣后,然后车上就给我们车票,到达目的地后就送我们到地面了。 这一切都是社会文明对我们残疾人的帮助。 2022年的今年,我还参加了冬季残奥会的开幕式。 “鸟巢”内数万人鼓掌叫好,热血沸腾。 这种进步体现在对残疾人的包容,也就是说社会在进步的同时,也能带动我们残疾人一起进步。
何亚军:这些年来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件事是,我是一个快乐的跑步者。 为什么我说我是一个快乐的跑步者? 对于我来说,作为社会进步的受益者,我感到非常高兴。 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标准。 比如,再跑多少年,我不想成为跑得最快的人。 我希望我能成为跑得最远的老人。
集体:帮助盲人,共创美好未来!
(央视记者马力 魏邦军 卢璐)